堅持不懈抓好“三農”工作
原發表日期:2024-02-19
來源:農業農村部網站
我國“三農”工作進入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階段
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把“千萬工程”作為典型案例寫入標題,肯定了“千萬工程”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普遍意義
2024年“三農”工作應做到“兩個確保”“三個提升”和“兩個強化”
文 金文成
近日,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,這是黨的二十大后發布的第2個中央一號文件,聚焦“三農”工作新的歷史方位,繼續發出重農強農信號,錨定農業強國建設目標,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部署。
這也是21世紀以來指導“三農”工作的第21個中央一號文件,凸顯了黨中央一以貫之、始終重農強農的戰略考量。準確掌握文件精神,科學把握黨中央對2024年“三農”工作部署,對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。
“三農”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
2023年,全國上下穩產保供、攻堅克難,農業農村發展保持了穩中向好、穩中有進的勢頭,穩住了“三農”基本盤,為經濟運行回升向好、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一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實現了穩產保供。耕地保護持續強化,設施農業建設規劃落地實施,糧食等民生商品量足價穩。2023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,總產量達到13908.2億斤,比2022年增加177.6億斤,連續9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。大豆面積產量雙增,增強了自給能力,棉油糖、果菜魚、肉蛋奶供給充足。
二是農民收入較快增長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3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,同比實際增長7.6%,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.8個百分點,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2年的2.45下降到2.39。此外,脫貧縣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,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。
三是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扎實推進。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深化,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持續推進,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,鄉村“土特產”優化發展,科技創新加速推進,農村改革不斷深入,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統籌布局,鄉村治理平穩有序,農村社會和諧穩定。
在看到“三農”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,也要正視新形勢新要求。
從國際形勢看,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上升,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更加迫切。
從國內形勢看,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,大國小農仍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繞不開的現實,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體現最直接。建設現代化強國,實現民族復興偉業,最突出的短板弱項依然在農業,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。
從全球發展看,氣候變化對農業農村的影響日益加深,極端天氣增加了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風險。應對氣候變化,必須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,建設生態低碳循環農業。
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呈三大特點
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指示,立足“三農”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的歷史方位,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,以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為引領,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作出了系統部署。
一是明確了做好“三農”工作的總抓手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“三農”工作的總抓手,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明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“三農”工作中地位和作用,標志著我國“三農”工作進入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階段。
自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,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,標志著“三農”工作的重心已經歷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。從今年開始,鄉村全面振興進入提能力、上水平的新階段,要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。
二是明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樣板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把“千萬工程”作為典型案例寫入標題,肯定了“千萬工程”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普遍意義。
“千萬工程”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、親自部署、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。20多年來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堅持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,持之以恒抓落實,從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到“千村精品、萬村美麗”再到“千村引領、萬村振興”,浙江鄉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,為全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實踐樣板。
三是深化了“三農”發展的規律性認識。“千萬工程”來源于基層實踐創造,貫穿其中的發展理念和經驗做法,體現了黨的“三農”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探求新時代新征程鄉村發展、鄉村建設、鄉村治理規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律,進行針對性政策創新和制度供給,體現了黨對“三農”發展規律性認識有了新發展。
例如強調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,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工作重點放在發展縣域經濟上,著重提升縣城的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,促進縣域的城鄉融合發展,避免城鄉分割。
再如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,著力破解城市對農村資源要素的單向“虹吸”,加快構建體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城鄉融合體制機制,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、平等交換。
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
2024年,做好“三農”工作意義重大。一是做到“兩個確保”,守住“三農”工作底線。
確保國家糧食安全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,我國糧食供求仍將處于緊平衡狀態,在現有耕地、水等資源約束條件下,增產途徑以提高單產為主。應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,全面落實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,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,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,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,合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,有效調控糧食和農產品進出口。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,堅持穩面積、增單產兩手發力,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,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
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。抓好防止返貧監測,加強監測幫扶的精準性、時效性,及時發現脫貧人口穩定增收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,精準施策。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,發展壯大脫貧地區特色優勢產業,落實幫扶措施,穩定并擴大脫貧地區農民外出就業,推動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,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。
二是做到“三個提升”,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,重點是推進產業振興。聚焦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,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發揮產業融合乘數效應,筑牢可持續發展基礎,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;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,開發農業多種功能,挖掘鄉村多元價值,強龍頭、補鏈條、興業態、樹品牌,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;做強鄉村產業發展載體和平臺,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建設,推動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業向糧食主產區布局,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,全面提高產業韌性和市場競爭力,拓展增值增效空間,把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。
提升鄉村建設水平,重點是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。瞄準“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”目標,以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著力點,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,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、公共服務便利度、人居環境舒適度。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養老、教育、醫療等公共服務的縣鄉村布局,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,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,持續改善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條件。
提升鄉村治理水平,重點是加快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。穩步創新完善鄉村治理的理念、主體、重點、方式,通過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,向下兼容帶動鄉村治理水平提升。
具體而言,應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,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。深化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實踐,創新鄉村治理抓手載體,完善推廣積分制、清單制、數字化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;加強農業農村法治建設,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,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推進平安鄉村建設;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,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和農民群眾共同價值理念有機結合起來,增加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農村文化產品供給;常抓不懈推進農村移風易俗,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并舉,疏堵結合、標本兼治,引導農民群眾建立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、自我提高的長效機制。
三是做到“兩個強化”,把住“三農”發展的關鍵。
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。建設農業強國,利器在科技,關鍵靠改革。在既定資源稟賦約束下,應強化科技驅動,立足我國國情農情,突出產業急需和應用導向,加大核心技術攻關,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,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,推進農業機械化、智能化,用科技力量夯實“三農”這個“壓艙石”。
同時應在堅守底線前提下,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。堅守底線,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,決不能動搖,始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,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,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。
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,表明中央對地方在堅守底線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、開展改革實踐探索給予了支持。在農村改革上,各地實際情況千差萬別,相比于中央直接部署,地方的改革實踐探索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。為此,應把地方改革實踐探索與各項改革試點試驗手段有機結合,因地制宜探索農村改革道路。
強化農民增收舉措。當前,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仍面臨較大壓力。應強化農民增收各項舉措,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,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。
靠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,堅持產業興農、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,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產業,針對買方市場的差異化需求,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健全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;培育壯大龍頭企業,延長產業鏈,穩定供應鏈,提升價值鏈,完善聯農帶農機制,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。
靠充分就業促進農民增收,積極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,在鄉村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,為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創造更多機會,加大外出務工農民就業技能培訓,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。
靠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增收,把突破小農戶增收難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點,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,推動農業節本增效、提質增效,進一步拓展農業生產邊界。據相關測算,實行全環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小農戶,一般可提質增收15%~20%。
靠深化改革盤活資源資產,推動農村產權暢通流轉交易,加速農村要素資源流動,多措并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。